近些年以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23岁,他们处于青年中期,即将步入社会的年龄,有一部分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退学或休学甚至导致一些极端行为的发生。因此,大学生心理问题逐渐突出,成为不可逃避的焦点话题。
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新时代大学生心理障碍现如今生活、工作和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心理问题日趋严重,主要表现为人格障碍、神经症、性行为变态以及精神病四个方面,其中偏执型人格、冲动型人格、精神衰弱、恐惧症、疑心病、异装癖、易性癖、施虐癖、精神分裂症等尤为明显,成为新时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急需解决的现状问题。
新时代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尤其是目前进入大学校门的学生以00后为主,他们具有时代赋予的特殊性。00后与80后90后相比,他们具有更为优越的物质条件、日益多元的价值取向、鲜明张扬的个性特点、丰富繁荣的网络文化等时代特征,他们大多为独生子女,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面对困难和挫折常出现不知所措、无从下手的情况。
据调查资料显示,有56%学生表示情绪方面容易受影响,有23%学生选择行为方面容易受影响,20%学生并不会受到周围环境影响。情绪容易受环境感染的学生占到一半以上,这是值得关注的。调查发现女生抑郁、焦虑、恐惧三个因素显著高于男生,男生偏执、其他(睡眠与饮食)两个因素远高于女生。农村生源大学生在各方面都高于城市生源大学生,且在强迫症、人际敏感、抑郁、恐惧四方面尤为突出。
大学生心理问题原因
1.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在进入大学以前,学生都是在老师和家长的呵护下长大,不知道社会竞争的残酷和接触不到社会的负面,加之老师和家长一再灌输以后生活的美好,以及只要学习好以后就能过上美好的生活,过分渲染了大学生活的美好,这些思想和教育使步入大学校门的大学生一旦遇到一些社会的负面影响、老师的批评、同学的争执等等,就会给他们的心理造成不可磨灭的伤害。再加上自己不善交流,没办法将不良情绪宣泄,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2.自信心和自卑心的问题。很多学生在步入大学校门之前,都是班级里或者学校里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受到老师和家长的重视,心理上一旦出现任何变化,老师和家长都会及时发现、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但是进入大学校园以后,发现身边的同学比自己优秀,自己则是一个不被老师和同学重视的普通学生,加上一名辅导员一般会带很多的班级,学生人数较多,无法兼顾到每一名学生,使学生自己感受到了严重的心理落差,从而产生心理疾病。
3.学习动力发生变化。在高中时期,老师会给学生勾画出一个美好的大学生活,这时候的学生靠着这种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学习,希望能够尽早进入美好的大学生活;而大学是一个大浪淘沙的地方,学生进入大学后,不像高中时期,老师会不厌其烦地劝导自己学习,手把手教学。大学教育是自主学习为主、老师上课为辅的方式,要求学生课下自主查资料,完善上课时自身的不足,这时候大学生很容易懈怠,产生厌学情绪,失去奋斗的目标,沉溺于各种网络世界,荒废学业,当自我醒悟的一天又会后悔不已,产生消极负面的情绪,造成心理问题。
4.人际关系方面问题。大学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有的学生在这里继续着多姿多彩的生活,但对于那些本身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交际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他们很难交到朋友,无法融入集体的大家庭。以前在高中时期,住在家里,随时有父母给予的温暖,而上大学以后,身边没有朋友,没有社交,没有父母的关心和照顾,这就给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带来了孤独感和恐惧感,如果再遇到勇敢交友失败,那么无疑给他们在心理上造成重击,严重的会患上忧郁症等心理疾病。
5.择业方面的问题。这种问题突出出现于大四即将毕业的学生中,他们面临着找工作的问题。这些学生会对自己的未来产生迷茫,不知道去哪里找工作,如何去找,找到的工作是否适合自己,父母是否满意等等问题。他们会产生焦虑心理,如果身边的朋友找到了合适的工作,自己还没有找到或者一起面试的同学被录用,自己却没有,再或者是连续受挫,一直无法找到工作,这时候会在心理上产生懊恼,很可能会自暴自弃,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产生自卑心理。
心理健康预防措施
1、学校可开展心理健康相关课程、活动及宣传
利用广播、网络、校刊、校报等宣传媒介,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强心理素质。定期开展针对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主题活动,向学生传递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自我调节措施,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定期开展心理筛查,排查心理状态不良的学生,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调节,预防学生产生心理疾病。建设心理咨询室、开通咨询热线和网络平台等,免费为学生进行科学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并保护学生隐私,预防校园恶性事件的发生。
2、家庭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
家庭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与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同等重要。父母应引导子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养成积极向上的心态,时刻关注子女成长,善于倾听子女的烦恼,并耐心开导子女,锻炼子女的抗压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同时,给予子女自由的空间和生活交往,使子女能够独立思考、独立生活。
3、学生应进行自我预防
进行心理咨询。学生可进行自我排查,尽早发现自身问题,主动参与心理咨询或治疗,通过专业帮助,提高心理素质,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研究发现,积极参与课外活动的学生性格普遍开朗外向,有着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患有心理疾病的可能性远小于不常参加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学生。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可以增强交往能力和实践能力,保持健康良好的生活状态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发现自身价值,增强自信心。学会转移和合理宣泄情绪。当陷入烦恼和消极情绪时,学生可以转移注意力,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还可以向父母、朋友、同学等倾诉烦恼和忧愁,宣泄内心的抑郁。转移情绪和适当宣泄能够快速高效地缓解不良心理情绪。